新冠疫情发生对企业的影响及数据解析
新冠疫情对企业经营的多维度冲击
新冠疫情自2020年初爆发以来,对全球企业运营产生了深远影响,根据世界银行2022年报告,疫情期间全球约70%的中小企业面临现金流断裂风险,其中服务业受影响最为严重,2020年第一季度GDP同比下降6.8%,创下改革开放以来最大季度降幅,以餐饮业为例,2020年1-2月全国餐饮收入同比下降43.1%,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同比下降39.7%。
具体到地区数据,以上海市为例,在2022年3月至5月的疫情高峰期,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同比下降61.5%,其中汽车制造业下降70.9%,通用设备制造业下降68.2%,零售业受到重创,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48.3%,其中餐饮收入下降69.0%,服务业也未能幸免,1-5月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5.7%。
各行业受影响程度差异显著
不同行业在疫情期间表现出明显的分化特征,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,2020年第一季度,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同比下降35.3%,批发和零售业下降17.8%,而信息传输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则增长13.2%,金融业增长6.0%,这种分化在后续季度持续存在。
以广东省2021年数据为例,在5-6月的局部疫情反弹期间,接触型服务业再次受到冲击,广州市5月21日至6月18日期间,餐饮企业营业额平均下降约50%,部分位于封闭管理区域的门店收入归零,同期,线上零售表现强劲,广州市限额以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23.5%。
制造业方面,江苏省2021年7-8月疫情期间的数据显示,南京、扬州等地规上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率下降约15个百分点,其中电子设备制造业受影响最为严重,平均产能利用率仅为65%,较正常水平下降20个百分点以上,供应链中断导致长三角地区约30%的制造企业面临原材料短缺问题。
小微企业生存状况堪忧
小微企业作为经济毛细血管,在疫情中承受了巨大压力,中国人民银行2020年调查显示,约85%的小微企业现金流维持不足3个月,以北京市为例,2020年2-4月期间,小微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平均下降60%以上,其中教育培训机构收入下降超过80%,家政服务企业下降约75%。
具体到城市数据,武汉市在2020年疫情期间(1-4月)注销小微企业数量同比增长42%,新注册企业数量同比下降63%,餐饮行业尤为严重,全市约有15%的餐饮企业在疫情期间永久关闭,零售业中,实体服装店约25%未能挺过疫情最严重时期。
就业市场受到连带冲击
企业困境直接传导至就业市场,2020年2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达到6.2%的峰值,较上年同期上升1个百分点,以服务业为主的海南省数据显示,2020年第一季度末,全省城镇登记失业率3.14%,同比上升0.34个百分点,旅游业直接就业人数减少约15万人。
更具体的数据显示,上海市在2022年4月疫情期间,城镇调查失业率达到12.5%,较上年同期上升5.3个百分点,16-24岁青年失业率高达28.2%,住宿餐饮业、批发零售业等接触性服务业就业人数分别减少23.4%和18.7%。
政府救助政策与企业自救措施
面对疫情冲击,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救助政策,以深圳市为例,2022年3月疫情期间,政府推出"惠企30条",预计为企业减负超750亿元,具体包括:减免房租约20亿元,减免社保费约50亿元,发放就业补贴约5亿元,提供低息贷款约200亿元。
企业也积极展开自救,根据阿里巴巴研究院数据,2020年2-4月期间,全国超过100万商家开通淘宝直播,同比增长700%,线上业务成为企业"救命稻草",以林清轩为例,其武汉门店在2020年1月业绩下滑90%,但通过全员直播,2月业绩逆势增长45%。
不同所有制企业表现差异
疫情对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影响也存在差异,国有企业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强,2020年1-2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,国有控股企业利润同比下降32.9%,而私营企业下降36.6%,外资企业受全球供应链中断影响更为明显,同期利润下降53.6%。
具体到地区,浙江省2021年12月疫情期间数据显示,民营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.2%,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.3个百分点;而国有企业增长12.5%,高于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,外资企业受国际物流影响,增加值仅增长5.1%。
区域经济复苏不均衡
各地区经济复苏步伐不一,湖北省作为疫情最初暴发地,2020年GDP同比下降5.0%,而全国平均水平为增长2.3%,具体到武汉市,2020年GDP同比下降4.7%,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20.9%,固定资产投资下降11.4%。
相比之下,数字经济发达的浙江省表现出较强韧性,2020年GDP增长3.6%,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.3个百分点,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3.0%,杭州市2020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2.7%,占GDP比重达26.6%。
疫情后的企业转型趋势
疫情加速了企业数字化转型,根据腾讯研究院数据,2020年2-4月期间,全国远程办公需求环比增长663%,线上教育增长300%,生鲜电商增长400%,以在线会议软件Zoom为例,其日活跃用户从2019年12月的1000万激增至2020年4月的3亿。
供应链重构也成为企业应对疫情的重要手段,广东省2021年调查显示,约45%的制造企业计划增加本地供应商比例,38%的企业考虑建立多元化供应体系,以华为为例,其在疫情期间将关键零部件库存从30天提高至90天以上。
新冠疫情对企业的影响是全方位、多层次的,不同行业、不同规模、不同所有制企业面临的压力和应对能力存在显著差异,从数据来看,服务业、小微企业、外贸型企业受到冲击最为严重,而数字经济相关行业则逆势增长。
企业需要建立更具韧性的商业模式,加强数字化转型,优化供应链管理,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类似危机,政府层面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应急支持体系,帮助特别是中小企业渡过难关,保持经济活力与社会稳定。